为教育引导我院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坚定理想信念,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,水利电力学院团委于2025年4月7日在三号教学楼604、620和624教室组织2024级全体同学们观看以“红色光影铸信仰,峥嵘岁月砺初心”为主题的红色电影,大家共同观看了红色影片《万里归途》,让红色精神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当中。
在活动中,大家全神贯注地观看电影,被影片中的情节深深吸引。电影结束后,许多人都陷入了沉思,纷纷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。

《万里归途》以震撼的撤侨故事展现了国家力量与个人命运的交织。那本在战火中闪耀的中国护照,不仅是通行证,更是生命的护身符。影片动人之处在于,它既展现了国家机器的强大动员力,又刻画了普通人在绝境中的智慧与勇气。当主角高举护照穿越枪林弹雨时,个人与国家的联系被具象化为生死攸关的纽带。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意识到,在全球化时代,国家仍是个人最坚实的后盾,而每个公民都是国家形象的缩影。那些惊心动魄的归途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温暖的终点——祖国。
24级水工二班刘珈池
看完《万里归途》,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。这部电影没有超级英雄,却有比英雄更令人动容的存在。 宗大伟和成朗这两位外交官,没有武器,仅凭一本护照和坚定的信念,深入战区。宗大伟,牵挂着待产的妻子,却还是将同胞的安危放在首位;成朗,初出茅庐,从冲动莽撞逐渐成长为可靠的外交官。他们在枪林弹雨中,为同胞开辟出一条回家的路。
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,消防员群体和电影中的外交官一样,在各自的“战场”上践行责任与担当。消防员们面对肆虐的大火,毫不退缩,背着沉重的装备冲进火海,疏散居民、扑救火灾。有的消防员为了营救受灾群众,受伤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他们在危险面前的勇敢逆行,和宗大伟等人在枪林弹雨中的坚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,都是将他人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,不惧危险,履行自身的使命。
《万里归途》让我明白,无论身处何方,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,努力学习,提升自己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。
24级水工三班李雨珊
《万里归途》用惊心动魄的撤侨故事,展现了“祖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同胞”的庄严承诺。影片中,外交官们穿越战火与险境,用智慧和勇气为同胞开辟生命通道。最触动我的,不是宏大的爆炸场面,而是普通人面对绝境时的互助与坚守——母亲紧抱孩子的颤抖双手,陌生人分享最后一口水的沉默瞬间。当国旗在异国飘扬、护照成为护身符时,那份“背后有祖国”的安全感让人热泪盈眶。这不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,更是一曲关于人性尊严与大国担当的赞赏
24级农水一班陈欣楠
《万里归途》以真实的撤侨事件为背景,展现了中国外交官在战乱中带领同胞穿越生死、踏上归途的艰辛历程。影片最震撼人心的不仅是硝烟与逃亡的紧张场面,更是那些在绝境中仍坚守信念的普通人。
宗大伟和成朗的角色塑造极具张力,他们不是超级英雄,而是有恐惧、有犹豫的凡人,但正是这种真实,让他们的勇气更加动人。当护照成为唯一的希望,当“回家”成为支撑所有人的信仰,影片超越了政治叙事,直击人性深处对归属的渴望。
《万里归途》不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,更是一曲关于信念与回家的赞歌。它提醒我们,和平年代里习以为常的“回家”,在动荡的世界中,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。
24级水工一班胡兴国
硝烟中穿越沙漠的中国外交官,用血肉之躯为同胞筑起生命通道。《万里归途》以惊心动魄的撤侨行动,在年轻观众心间播撒下家国情怀的种子。当外交护照成为穿越战火的通行证,当"带你们回家"的承诺化作漫天烟花,我们触摸到中国力量最真实的温度。这部电影打破了主旋律叙事的刻板印象,以年轻外交官视角展现新时代外交官的担当。他们不再是西装革履的符号,而是会恐惧会犹豫的普通人,却在危难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。这种真实的英雄主义,让银幕前的青年看见理想照进现实的可能。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,更应读懂护照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守护。当片尾曲响起,我忽然懂得:真正的万里归途,是无数人用青春铺就的回家路。这份守护,终将由我们这代人接续传承。
24级水工四班权靖涵
电影撕开了战争残酷的一角,却让微小的希望之光更加耀眼。主角并非超级英雄,而是会恐惧、会犹豫的普通人。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跌跌撞撞,却始终紧握责任与良知的底线。印象最深的是老外交官那句:“我的证件可以丢,但同胞一个都不能少。”没有刻意煽情,只有真实的力量。归途万里,每一步都是对生命的敬畏。影片让我思考:真正的英雄主义,或许就是在认清现实的冰冷后,依然选择为他人点亮一盏灯。
24级农水一班丁璇

这次观影活动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,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,使水利学子们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的同时,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, 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中国军人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贡献。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,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,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(水利电力学院供稿)